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省委省政府扶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首战之年。尽管面临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等多重考验,但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围绕四届市委提出“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三量提升”、“六大战略”和“七化进程”工作部署,多渠道引进项目,全方位谋划发展,全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见快。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比全省增速快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实现209.72亿元,增长4.3%,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二产实现604.52亿元,增长16.6%,快于全省4.9个百分点;三产实现490.57亿元,增长12.3%,快于全省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6.1:46.3:37.6,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提升1.3个和0.2个百分点。 图12005-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幅图 图2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图32005-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 全面小康建设成效斐然。2011年是全市历年全面小康新增达标数量最多的一年。据初步统计,4大类18项25个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中,有18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比上年新增5个,即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恩格尔系数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其中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为核心指标。人均GDP达27501元,提前一年完成了“两步走”中“打基础”的第一步(即“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6400元左右,超过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首次超过24000元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8344元,首次超过8000元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9.9台,首次超过40台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恩格尔系数为38.9%,首次低于40%;城市绿化覆盖率预计可达40.5%,超过40%的全面小康目标要求。 表1:2011年已达全面小康目标值的指标 景气指数逐步回落。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等因素影响,企业家对经济预期较为谨慎,企业景气指数持续回落,企业景气指数从一季度的140.6下降至四季度的111.3,全年下降29.3个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从一季度的135.8下降至四季度的102.9,全年下降32.9个点。 图42011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走势图 市场物价上涨显着。全年物价总水平呈现前高后低、逐渐回稳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增长5.0%,创近年新高。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分别上涨10.9%、5.5%、2.7%、4.1%和5.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回落0.3%、0.3%和0.2%。在国家宏观调控及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物价涨幅自下半年起逐步走低,12月涨幅为2.8%,比6月份回落3.9个百分点。 图5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 图6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月度同比) 2011年全市经济虽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稳固,主要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偏少,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与周边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四是节能降耗压力增大,单位能耗不降反升;五是中心城市发展滞后,城乡统筹步伐缓慢等。 二、农林牧渔业 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1亿元,增长4.7%。 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0.13万亩,比上年增加4.19万亩,增长0.4%。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54.15万亩,比上年减少1.88万亩,下降0.2%。全市夏粮遭遇干旱和倒春寒的影响,单、总产全面下降。夏粮单产356公斤/亩,比上年减少5公斤/亩,下降1.3%;夏粮总产146.80万吨,比上年减少1.78万吨,下降1.2%。全市秋粮长势较好,获得较好收成。秋粮单产502公斤,比上年增加13公斤,增长2.7%;秋粮总产221.74万吨,比上年增加4.8万吨,增长2.2%。全年粮食单产43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公斤,增长1.0%;总产368.54万吨,比上年增加2.98万吨,增长0.8%。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新纪录。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年末生猪存栏167.38万头,增长4.1%;全年出栏273.73万头,增长6.4%。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加之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激励,全市肉鸡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家禽饲养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年末家禽存栏3917.73万只,增长9.8%;全年出栏9566.14万只,增长23.2%;肉类总产量35.85万吨,增长14.3%;禽蛋产量13.82万吨,增长9.5%。 渔业受灾产量略降。全市水产放养面积80.66万亩,比上年减少3.88万亩,下降4.6%。由于遭遇50年未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气候影响,全市渔业受旱严重,淡水捕捞产量下降幅度较大。全市水产品产量24.31万吨,比上年减少0.42万吨。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各地紧紧围绕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定位,加强资金、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聚集,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10个省、市级园区累计建成面积22.75万亩,占规划总面积的77.8%。建成各类设施农业基地16.3万亩、标准化渔业养殖面积1.02万亩,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3.3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围绕“产业强市”战略,牢固确立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92.62亿元,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373.99亿元,增长21.2%,高出全省7.4个百分点。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31.0%,私营企业增长32.8%;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24.0%,小型企业增长19.0%;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9.9%,重工业增长24.2%。全年工业用电量66.04亿千瓦时,增长35.3%。 图7200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趋势图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7.20,比上年提高32.1个点;实现销售收入1396.32亿元,增长46.2%;实现利税210.32亿元,增长66.1%。其中利润150.91亿元,增长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