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位于宿城区东南角,北靠大运河,与宿豫区仰化镇隔河相望,南沿古黄河与仓集镇接壤,西与洋北镇相连,东与泗阳县临河镇接壤。镇区面积6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3万亩,水面面积1350亩。下辖金山、胡李、邱庄、金沟、梁庄、大沟、太平、张渡等8个村和郑楼、陈圩、古城等3个居委会,共有144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镇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镇政府坐落于郑楼街府前北路8号。
郑楼镇地势高亢,海拔高度25米,由于古黄河与大运河的天然屏障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水陆交通便利,东、南、西分别有二级公路连接325省道和徐淮盐高速;北临“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镇区内有码头1座。
历史文化
宿预城位于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古城山南麓。古时,这里山岭起伏,淮泗汇聚。为南北交通之要路,茶盐集散之大都,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
宿预城历史悠久。夏代即为徐国都城,西周为厹犹国都,秦初为厹犹县治。晋惠帝永兴二年(三0五年),安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在此置邸阁。东晋义熙元年(四0五年),置宿预县时始建城池。梁武帝天监五年(五0六年),太子右卫张惠绍“堑其罗城,引泗环之”。 唐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年),宿预县改名宿迁县后,于宋初治所北徙,后故城淹没于泗水之中。此前,宿预故城既为县治,又为宿预郡、东楚州、南徐州、东徐州、北徐州、安州、下邳郡和泗州等郡州治所。但因史料无载,古城规模不详。
宿预城北迁后,古邑不失要冲地位。人丁兴旺,街市繁荣。明清时曾在此设立巡检司、古城驿。历代文人常临此地,并留下吟咏诗篇。
宿预故城历经战乱水患 ,旧时形势不可复睹,然古城山鹤立于淮泗平原,仍现卓然不凡之势。其北麓峭然壁立,各文化层显露如画,清晰可辨。这里曾出土东汉、六朝以前的城砖、陶器及唐宋时代的瓷片和近代庙宇建筑构件等文物。西北麓尚有三义庙、百子堂遗址,与山顶之观音庵遗址鼎足相望。二00五年六月,宿预城遗址被公布为地级宿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尔今,古城巨变,旧貌新颜。勒石铭史,以襄盛世。是为记。
夜半步次古城 唐•杨 衡 茫茫死复生,惟有古时城。夜半无乌雀,花枝当月明。
发崔镇 宋•文天祥 高雁空秋兴,寒螀破晓眠。淡烟白似海,野水碧于天。兴废嗟何及,行藏信自然。南人乍骑马,北客半乘船。
阻风崔镇有感 元•萨都剌
晚次宿预馆 唐•钱 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延颈遥天末,如闻万国钟。 钱起(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唐代诗人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钱起长于五言,辞采清丽,音律和谐。因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对此,钱起很不满意,傲然说道:“郎士元安得与余并称也?”但是,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钱起诗作的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谐婉,时有佳句。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