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讯 中心城市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自宿迁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和“城镇带动”战略,中心城市在“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的条件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区域性“龙头”地位。 空间拓展 做大城市 “宿迁的城市框架拉得大,城市建设布局开阔,相比几年前已经有大城市的气势。”再次来宿考察的台湾客商张茂淇感叹道。 城市规模是要素集聚的结果,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就必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增强城市功能,激活人气。在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宿迁市围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节约发展、便民为民、文化特色等五个理念,始终做到城乡规划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确保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严肃性。 建市以来,宿迁市中心城市从“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开始,依次经过“攻坚克难、快速启动”(1996—2000年),“强势推进、快速拓展”(2001—2005年),“集中力量、配套提升”(2006—2010年),“转型升级、精明增长”(2011年起)四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宿迁市紧紧咬定“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核心任务,着眼于“三量提升”,实施“六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七化进程”,实现“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目前,宿迁市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框架逐年拉大。据统计,到2011年底,宿迁市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1.7倍;城市基础设施到位的城区规模扩大到220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6.6倍;建成区面积达68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5.4倍,相当于再造5个宿迁城;城市人口达到66万,是建市之初的4.7倍,全市城市化率由建市之初的10.1%提高到49.8%,呈现出老城区、市府新区、宿豫新区、宿城新区、宿迁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和洋河新城等七个片区组团式联动发展格局,一座“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初步显现。 据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宿迁市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需要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实现中心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未来中心城市规划区将形成“一主(主城区)两副(湖滨新城、洋河新城)、滨湖酒都”三组团空间布局结构,中心城市总人口将有120至150万。 产业支撑 做强城市 “宿迁中心城市的强大,得益于近年来工业和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壮大。”曾经来宿采访的一位省级媒体记者对宿迁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深有体会。 要做强一个城市,就要解决产业做强的问题,产业要做强,首先要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城市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来自于工业、商贸等产业的发展。为了给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宿迁市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狠抓工业项目建设,提高工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形成城市发展动力。尤其是近几年来,宿迁市中心城市工业发展非常强劲,既有洋河酒厂、箭鹿集团、双星彩塑等一些规模逐渐壮大的本土企业,又有恒力集团、可成科技等招商引资来的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提升了中心城区的人气,也增强了中心城区的竞争力。 宿迁市还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充分注意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强力发展大市场。淮海建材装饰城、宝龙城市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星辰国际酒店、星辰国际会议中心等建成并投入使用,苏宁广场、水韵城、雨润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中心城市的功能配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加快构建市级商业中心的同时,分别启动了宿豫新区金三角财富中心、宿城新区月亮城、开发区南部新城、湖滨新城核心区等片区级商业中心建设。目前,中心城市流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商贸中心的地位也逐步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