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核心任务。为了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一届市委立足宿迁实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三六七”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喜人局面。为了展示全市上下围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均量、质量“三量提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大力推进“七化进程”的生动实践,从今日起,本网推出《实施“六大战略” 推进“七化进程” 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专栏,敬请关注。
宿迁新闻网讯 (记者 汪正文)每天上午9点多,家住市区项王小区的赵允兵都会走出家门,“轰”地一声启动自己的“马六”,去位于幸福南路的酒楼。14年前,赵允兵怀揣着梦想从泗洪来到宿迁,辗转在几家小企业打工。6年后,他辞职开了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饭馆,经过几年苦干,随着手里的钱逐渐变多,他的梦想也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变大。三年前,他斥资170多万元,在幸福南路开了一家酒楼。用赵允兵的话来说,“他几乎见证了宿迁的每一步发展”。 赵允兵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从“穷小子”到“中产阶级”的蝶变,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鲜活的样本,表征宿迁建市以来跨越发展的成果。相关数据表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市初的124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309亿元,人均GDP由314美元到突破4000美元。其他各类指标也呈数十倍增长,教育、文化、环保、卫生医疗事业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民生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数字是枯燥的,可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那曾经被宿迁人梦想了很多年的“小康”,现在已经可以听到其跫然足音了。 回顾,全面小康快速推进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7.8平方米,超过目标值7.8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为100%,完成目标值;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9.5平方米,超过目标值7.5平方米……这些硬实实的数字表明,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的成果日渐丰硕。 2010年我市全面小康进程检测报告显示:2010年,我市有13个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其中,4个经济发展类监测指标达标1个,10个生活水平类监测指标达标4个,8个社会发展类指标达标6个,3个生态环境类指标达标2个。从是否可逆来看,在这些达标指标中,有5个指标属于刚性完成,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逆转反复。 此外,全市还有10个指标完成年度序时进度,比上年多2个。令人欣喜的是,五大核心指标有望近两年率先达标。具体说来,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全面小康五大核心指标中,大部分指标有望于2012年以前达标。 其中,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已连续多年达到小康标准;人均GDP有望2011年实现2.6万元,超过2.4万元小康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有望实现8080元,超过8000元小康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有望达到1.6万元的小康目标;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十二五”末有望达到95%的目标。 “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宿迁人多年的梦想,从相关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市全面小康建设步伐逐渐加快。”据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申斯春介绍,2010年,我市全面小康进程总得分为92分,离全面小康目标仅差8分。“这一成果,比上一年提高6.8分,比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提升幅度分别提高2.4、3.3和2.9分,可以说是近年来提升幅度最大的一年。” 现状,找准“短板”促进跨越 虽然相关指标鼓舞人心,但在我市进军全面小康的征途上,也有不可忽视的“短板”。如果不能补长这些“短板”,就很难如期建成全面小康。 那么,我市进军全面小康的“短板”到底是哪几块呢? 2010年我市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这些“短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较慢;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增长缓慢;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完成难度较大。 “这些指标是全面小康的重要路标,比如R&D,相对GDP来说,也许让绝大多数老百姓感到很陌生。但是这三个字母跟我们的生活却息息相关。”申斯春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R&D经费支出就是让机器不断提速的新型燃料。” 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该指标仅为0.64%,目标值为1.5%,仅完成目标任务的42.7%;显然,如果要在2015年如期达到目标值,就必须参照工业项目建设“倒排工期”的做法,设定每年的增长速度。 据测算,到2015年,我市GDP预计达2200亿元,R&D经费支出则应达到33亿元才能完成小康目标任务。按照2010年我市该指标6.5亿元的基数计算,则“十二五”时期年均应提升40%。 与此相对应,2010年,我市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4.6%,比18%的目标值低3.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82.4%,与92%的目标相差9.6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这两个指标年均应提升0.6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应提升2个百分点。 虽然“拦路虎”挡道,但申斯春乐观地表示,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了符合实际的部署安排,而且有些指标还有一定的争取余地。“就拿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个指标来说,由于它不是核心指标,而且高效农业对全面小康也有较大推动作用,所以在农业占比较大的地区,在验收时不会作为强制目标。这对我市这个农业大市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展望,“七化进程”注入动力 省委书记罗志军多次表示,“十二五”期间,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中的第一个率先,关键在苏北,重点在宿迁。2010年底,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出台《关于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决定对宿迁发展重点扶持。 “这些只是外因,事物的发展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内因,所以宿迁的发展,主要依靠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努力奋斗。”申斯春这样分析说。 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在部署和安排“十二五”时期的工作时,市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三六七”的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到2015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均量、质量“三量提升”,全面实施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生改善常态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文化建设特色化、改革创新制度化“七化进程”。 在这个战略中,如要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的核心任务,关键在于“七化进程”。那么,如何推动“七化进程”?在去年7月召开的市委工作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缪瑞林指出,“七化进程”的关键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核心靠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无疑,“七化进程”为建成全面小康这个核心任务注入了强大动力。针对建成全面小康进程中的薄弱环节,改革创新又是必不可少之举。 为此,市委、市政府的措施显得实在有效。对二、三产业增加值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如期达标难度很大的实际,进一步放开领域、放宽政策、放低门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引进培育更多的发展主体,推动三次产业更加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占比;积极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资金和外资资本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要深刻领会全面小康的丰富内涵,努力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中推出统筹发展的新举措。确保到2015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政治嘱托,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在去年7月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缪瑞林铿锵有力地说。 宿新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