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十二五”展望部分-重点解读关于洋河的, 文字比较多,所以与洋河有关的规划已经用红色字体标出。 名词解释: BRT:快速公交系统,就像苏南的公交专用车道一样。 把握“七”个突破点落实全面小康战略(节选) 突破点三:加快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构建协调发展格局 措施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是发展潜力最大、效益最好的产业。要全面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证券、保险、中介、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核心商圈、总部经济、商务楼宇和特色街区,全面提升主城区商贸质态,确保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加快发展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苏北领先态势。坚持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加快以运河文化城和园博园为重点的骆马湖旅游度假区、以洪泽湖湿地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洋河酒文化博物馆为重点的工业旅游观光区建设,着力打造农家乐、自驾游、度假村等休闲度假旅游特色。 措施三:积极推进县区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是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主体力量。要在进一步加大政策、信息、人才等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奋斗目标,确立赶超对象,优化要素配置,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十二五”期间,沭阳县要保持财政收入位居苏北各县(市)第一,建成江北最大最美县城;泗阳县要确保进入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行列,建成滨水森林城市;泗洪县要确保进入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行列,建成苏皖边界现代化中等城市;宿豫区、宿城区在苏北发展位次要有明显前移,并建成主城区繁荣兴旺的特色板块。注:-【这里并没有提到洋河】 突破点四:始终突出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点击报告: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措施一: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今年要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5%以上,主要措施是持之以恒弘扬创业文化,推动全民创业、劳动致富、经营创收、财产增值,以自主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拓展投资领域增加资产性收入。进一步完善收入调节分配机制,建立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最低生活保障随物价指数增长而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各级政府要安排更多的民生支出,主要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活,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今年要确保25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新建成脱贫目标实现村70个,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措施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保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以上,今年要提高0.2个百分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建生态体育城市。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围绕建设生态市(县)目标,大力开展“四城同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措施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水平,提高政府补助和报销比例。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全市五险扩面确保合计新增18万人以上。将未参保的集体企业城镇户籍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新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行“即征即保”,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年内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5%以上。加快城市危旧片区和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供应,今年要建设27940套,其中市区确保新建经济适用房2260套、廉租房180套、公租房1400套、拆迁安置房9450套,三个县新建经济适用房2950套、廉租房550套、公租房1400套、拆迁安置房9750套,切实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 措施四:加强社会管理。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创建活动,强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突破点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活力 点击报告:改革开放是宿迁的最大优势和鲜明特质。要紧紧抓住宿迁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更加科学的体制机制,争当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措施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不断加大软环境整建力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保障住房的“双置换”机制,降低农民进城入镇门槛。进一步扩大县(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县域发展释放活力、增强竞争力。稳步推进洋河镇省级“强镇扩权”试点工作,并实行市级“强镇扩权”试点。 措施二:深化财税金融领域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使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向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招商引行”力度,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步伐,积极培育创投、期货、典当等准金融机构。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手段进行直接融资,探索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公司,今年各县(区)至少设立1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创投公司。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每个县(区)今年要新增1家上市公司。 措施三:深化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完善、深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扶持和鼓励民办学校、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国有与民营产权制度的融合创新,扩大优质资源和便民服务项目,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更加实惠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社区建设等领域改革创新,激活内力,激发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措施四: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树立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优化环境、促进和谐的社会管理理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的机遇,多途径利用境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经验,多渠道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促使开放型经济在3年内实现倍增。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态农业和社会事业,大力引进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鼓励优势企业到国外拓展发展空间,开展跨国经营、跨国资本运作,提高利用国外资源、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海关监管点和国检机构建设,为外向型企业资金融通、检验检疫、报关通关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突破点六:着力提升区位优势,进一步构筑现代交通网络 点击报告:现代交通网络是新一轮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依托。放眼周边地区,连云港正在加快建设亿吨港口,昂首挺进“大港时代”;徐州已经搭上“京沪高铁”快车,阔步迈向“高铁时代”;盐城正在成为“沿海大通道”,淮安正在构筑苏北“交通枢纽”。我们必须以坐立不安的紧迫感,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实施“东向战略”,缩短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时空距离,打通与沿海大开发联成一体的快速通道。 措施一:在铁路建设上,对正在建设的宿淮铁路要加快推进,确保2012年建成通车;对已经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的徐宿淮盐铁路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班子,加快筹建工作,确保2012年开工建设。 措施二:在公路建设上,要迅速做好京沪高速宿迁段拓宽工程和宿州-泗阳高速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随时开工、随时建设;以省道344、245、330等工程为引领,全力推进10条省道公路建设。 措施三:在航道建设上,加快建设京杭运河宿迁中心港,开通京杭大运河集装箱运输,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打通至连云港、长江沿岸港口和上海港的出海航运通道。围绕海江河湖联运,加快成子河航道船闸工程以及洪泽湖西南线、徐洪河、新濉河、中运河开发区引航工程等航道前期工作,积极构建航道集疏运体系。 措施四: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上,大力引进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利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载体,加强各种交通设施的衔接配合,加快构建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密运输班次,直接为经济大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 措施五:在城市公交体系建设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今年要完成市公交调度指挥中心的科学规划并建设站场,实施宿迁至洋河BRT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镇村公交通达工程。到“十二五”末,确保所有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 措施六:高度重视电力、电信、油气管道和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完成灾后重建水利治理、分淮入沂整治、中运河和徐洪河沿线治理、洪泽湖周边消险等工程任务,稳步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水泵水闸除险加固,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以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宿迁电网为目标,完善高压电网,强化中低压电网,加快推进国电二期2×600MW发电工程,积极实施500KV变电站建设、城区双环网及全市配电网改造,提高配电线路联络率、配网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等信息化产业,着力突破感知城市、精准获取、海量存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进入加速深化、综合集成、融合转型的新阶段。 突破点七:牢固确立科教优先,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点击报告: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科技是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优先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措施一: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确保到“十二五”末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在苏北领先。宿城区、泗洪县确保年内通过省评估验收。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确保5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优质园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达99.5%以上。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建设,确保完成78.8万平方米加固、57万平方米拆除新建任务。围绕打造“职教名城”目标,引导职业学校依托产业设置专业、依靠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据特色建设名校,鼓励“以校办厂”、“校企联合”、“厂校合一”等办学、教学模式,加快培养更多高技能专业人才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确保“十二五”末全市普职比调整到4:6。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着力解决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要集中力量办好职教产业园,鼓励各类职业学校以及大学科技园、高职科技园向园区集聚,鼓励宿迁中专、高师、卫校建成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力争警官学院、农民培训学院早日建成使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宿迁学院早日完成“申本”目标。 措施二:主攻科技进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确保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今年要上升0.2个百分点。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宿设立分支机构,更高层面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让科学家当上董事长、企业家办起研究院,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50家,建成白酒、玻璃、板材、蓄电池、通用机械、电光源等行业省级以上检测中心各1所。广泛开展名牌商标和名牌产品创建活动,今年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以上、江苏省名牌产品20个以上。 措施三:强化人才建设。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六支队伍”建设。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年,要确保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新增各类人才2.56万人,“十二五”末人才总量达到41万。 与洋河有关的规划已经用红色字体标出。 名词解释: BRT:快速公交系统,就像苏南的公交专用车道一样。 洋河网-洋河论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