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本网从宿城区博物馆了解到,他们在宿城区洋河中学的校园里发现了韩德勤祖父的墓碑,目前这块墓碑已被征集到宿城区博物馆存放。据了解,韩德勤是宿城区洋河镇人,解放前曾做过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 昨天下午,记者在项王故里看到了这块很有历史意义的墓碑。墓碑整体偏白,质地为上好的汉白玉石材。墓碑长108厘米、宽46厘米、厚12.5厘米,从正面看为长方形。由于长时间风雨侵蚀,人来人往踩踏,墓碑表面的字已经有点模糊,而且上面还有明显的被铁器破坏的痕迹。但经过仔细辨认,还是能够看出,墓碑的正面刻着:清登仕佐郎韩二公钧景韶府,孺人黄、王太君之墓等字样,立碑时间为民国甲戌年。墓碑的后面写着:丙山壬向,兼已亥。 宿城区博物馆文博专家许先生告诉记者,韩钧是韩德勤的祖父,韩钧活着的时候家境殷实,而他本人擅长医术,长期在农村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登仕佐郎是清代九品文职官员,我估计这是韩钧用钱给自己捐的官。也有可能是中举后获得了皇帝的任命,但没有授职,一直在家待命,享受着朝廷的俸禄。”许先生说,“民国甲戌年应该是民国23年,即1934年。1933年秋,韩德勤在顾祝同的军中任参谋长。1935年11月,顾祝同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韩德勤任重庆行营主任办公厅厅长。我认为立碑的时候,韩德勤很有可能不在家。否则以他当时的身份,墓碑的规格会更加显赫!”至于墓碑后面的“丙山壬向,兼已亥”几个字,许先生称是指坟墓的风水和朝向,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韩德勤是国民党陆军中将,曾担任过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在洋河镇一带是个名人。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韩德勤在国民党中能平步青云主要靠他叔父韩恢的关系。韩恢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深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虽然1922年,韩恢被军阀杀害于南京,但他与蒋介石同为国民党的元老,因此韩德勤能在国民党中飞黄腾达也就不足为奇了!”抚摸着眼前的墓碑,许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 谈到这块石碑的发现,许先生告诉记者,韩家的祖坟原在洋河镇中学的东墙外,后来由于校园扩建,韩家的祖坟就被夷为平地了,韩钧的墓碑也不见了踪影。前几年,洋河镇进行道路建设时,韩钧的墓碑又被扒了出来,随后不知怎么就被放到了洋河中学的校园里,没人问事,每天人来人往不知被多少人踩踏。“我们得知情况后就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察看,发现墓碑保存的还比较好。韩德勤毕竟也做过国民党江苏省主席,有关他的东西还是有点价值的,因此,我们就把这块墓碑给征集了过来。这也是一块实物,通过它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许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