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洋河论坛 美人泉网 国内 查看内容

不一样的年味儿市民热议10年过年变化

2011-2-5 13: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08| 评论: 0|来自: 洋河网

摘要: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灯笼、春联、年画映红了人们的笑脸。过年的心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在这浓浓的过年气氛中,一些年长的市民总会感叹说,现在过年和过去大不一样了,随着时代的变迁,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灯笼、春联、年画映红了人们的笑脸。过年的心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在这浓浓的过年气氛中,一些年长的市民总会感叹说,现在过年和过去大不一样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期间的衣食住行,也悄然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衣 大腰棉裤变成保暖衣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改变,所反映的都是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昨天,家住宿豫区陆集镇陆集居委会的徐大爷来到市区某商场购买保暖衣,这位干过多年村支书的老人看到商场里摆放着样式各异、“功能”齐全的保暖衣,笑着说都不知道该如何选购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几乎家家都是上顿不接下顿,到了过年时很少有人买得起新衣服。那时候大人小孩穿的棉衣棉裤大都是自家做的。都是大腰,穿上身后把裤腰往中间折叠一下,再用裤带系好。”提起过去人们的衣着打扮,徐大爷说,40年前,由于商品紧缺,人们穿的布料大都是“洋布”、“卡其”。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最高级的布料也只是“的确良”。“现在,已经找不到有人穿大腰棉裤了,衣着打扮的确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大提高。”徐大爷说,过去冬天很多人穿毛窝子(用草和鸡毛编制的一种“棉鞋”),现在各种皮鞋、保暖鞋应有尽有,再想看看几十年前人们过年时的穿衣打扮已经很不容易了。

食 满桌佳肴取代四两肉

    “这是我女婿送来的带鱼、金华火腿,我们老两口还不会做呢!”家住城南的陈老先生说,他的儿女们早就成家立业了,老两口退休后单独生活,享尽天伦之乐。今年过年,他的大儿子早有安排,一家三代人到大酒店吃年夜饭。
    陈老先生回忆说,按照以往的习俗,进入腊月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过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就开始蒸馒头了。条件好一点的会蒸几十个白馒头,另外还会蒸一些山芋粉、玉米粉馒头。那时候粗粮多,家家户户会加工山芋粉制作粉皮再做些豆腐凑合过年。”陈老先生说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时每逢过年,尽管当时的肉价才几毛钱一斤,但集镇上卖猪肉的很少,因为那时候是“大集体”,生产队会杀两头猪分给大家过年,很少人自己买。“每次生产队里杀猪,老百姓都会早早地等在那里,分猪肉是抓阄的,人均4两猪肉,如果谁抓阄抓到中间的号,就会庆幸自己手气好,因为排号分肉可以分到肋条肉,肥的多。如果抓到的号靠前,那一定是腿子肉,因为瘦肉太多,谁抓到心里都很不自在。”陈先生说,那时候人们肚里没油水,哪像现在家里要什么有什么,荤油早就令人腻味了。

 住 草帘子换成了防盗门

  今年47岁的朱先生进城做生意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去年他在市区买了一套商品房,一家人都迁到城里生活。提起过年的变化,朱先生说,如果用“天上人间”来比较几十年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朱先生的老家在宿城区罗圩农村,他介绍说,他的老家过去有个圩子,除了有进出口,周边全是很深的圩沟。据说在过去的农村,村民有圩里、圩外之分,圩沟的作用主要用于防贼。“我家住在圩里,当时住户有三四十个,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圩里人住的全部是茅屋草舍,找不到一片瓦。”朱先生清晰地记得,他家的过道屋也是锅屋(厨房),灶台边的小桌子就是他家的餐桌。由于过道屋没有门,每到冬季,他的老父亲就会用稻草打成草帘子挂在门头上避风保暖,人员出入只能将草帘子掀起来。“我家弟兄多,堂屋里住不下,我就和老三睡在偏屋里。”朱先生回忆说,那时候很多人睡觉都往草丛里钻,生产队的牛屋因为有个土灶,也有人经常到牛屋里打草铺睡觉。“老家的圩沟早就垫平了,村里现在找不到一间土坯房,建楼房的村民就占三分之一,还有很多人到城里定居了。”朱先生高兴地说,过去的草帘子只能永远留在记忆当中,如今他住在宽敞的商品房里,防盗门关上以后密封严实,室内开空调温暖如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行 小轿车顶替平板车

  胡老汉过去以收破烂为生,后来他在外地开办了个废品收购站。之后又把中学毕业的儿子喊去当帮工,应该说钱也没少赚。两年前,他的儿子来到市区开浴室,挣钱远远超过了胡老汉。就这样,胡老汉干脆来给儿子当帮工。“年轻人有闯劲,我给他当小工没有什么不好。”胡老汉说,他家现在有一辆货车和一辆小轿车,和过去拉着平板车收破烂相比,简直不是一个“档次”。
  提起过年的心情,胡老汉说,每逢过年,大家的心情都是很愉快的,穷也好,富也罢,大家都会把过年当作个“坎儿”,有很多的希望都寄托在新的一年。但是,回想人们过年的变化,胡先生说老百姓过年一年好过一年。
  “以往过年时,老人必须回到儿子身边的,不可以在女儿家过年。不像现在,只要是儿女,在谁家过年都无所谓。”胡老汉说,有一年腊月廿六,他80多岁的老母亲在他姐姐家居住,过年时必须把老母亲接回家。那年下大雪,他家距离姐姐家足有20里路,接老人回家过年就成了麻烦事。“当时我家有平板车,因为路上雪很厚,平板车没法拉,后来生产队长给我出个主意,让我套牛拉托(是个木架子,作用相当于雪橇,土路可以使用),把老母亲接回了家。”胡老汉说,过去,生产队种地靠的是牛,下地干活时,由于路远,犁、耙等劳动工具都会放在托上让牛拉到地头。“那天我起早趁着路上结冰赶牛出门,等到晚上路上再次结冰才返回。”胡老汉说,现在水泥路通到村民的家门口,如果老母亲现在还在世,开轿车来回不超过20分钟就解决问题了。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洋河新区网|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免责声明|网站地图|帖子申诉|TOP|洋河论坛 ( 苏ICP备11051693号-4 )

GMT+8, 2024-3-13 15:47 , Processed in 0.0226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