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为策应全省20个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宿迁中心城市“一核多极”发展,市洋河新区挂牌成立。 成立五年来,市洋河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三年大变样”和“三年再变样”的目标任务,奋勇拼搏,开拓进取,实现了顺利开局、快速发展和重点突破。 为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充分展示市洋河新区的发展成果,展示新区人肯干、能干、实干、善干的精神风采,在市洋河新区成立五周年之际,本报围绕市洋河新区“产业先行、产城融合、生态立区、创新驱动、民生优先”五大战略,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市洋河新区的独特发展魅力。 宿迁网讯(记者 高云龙 通讯员 陈瑜)数据显示,宿迁市洋河新区规模以上企业达22家,亿元企业达4家。酒类酿造产业集聚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8家企业入园抱团发展;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建成15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基地,引进酒类包装企业10家;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完成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入驻企业2家。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爱情主题公园、酒文化主题公园等建成开放,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古黄河生态园创成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 “坚持‘产业先行’。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区富民的重要支撑,加快增量集聚突破、存量转型升级、质量全面提升,做大做强产业经济,夯实发展之基。”市委常委、秘书长、市洋河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海斌告诉记者,仅仅五年,市洋河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已由2011年的57.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0.8亿元,年均增幅12.3%;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22.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0.7亿元,年均增长15.8%,实现了跨越赶超,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存量升级,做强传统产业 “入驻酒类酿造产业集聚区,不仅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备,附近还有包装印刷企业,特别方便。”洋河如意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诚欣喜地说,相比以前“单打独斗”,如今在集聚区抱团发展,公司的销售额年增长近20%。 洋河因酒成名。成立以来,市洋河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大力整顿酒类生产秩序的同时,鼓励中小酒企加大外引内联力度,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并投入资金10亿元建设酒类酿造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名酒城”。 “我们已引导如意酒业、国御酒业、名酿酒业等8家酒企进入酒类酿造产业集聚区抱团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亿元以上白酒‘小巨人’。今年我们还将启动酒类酿造产业集聚区二期工程。”市洋河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金山介绍,去年底,润洋酒业建成投产,蓝之蓝酒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汇洋木业初步完成股改工作,洋河纺织等3家企业实施了总投资6500万元的技术改造。今年,该区还将继续以创建“全国绵柔型白酒知名品牌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酒类酿造产业集聚发展。 同样作为传统产业,该区还将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以郑楼古黄河生态园等现有观光农业项目为依托,建成1个市内一流的农业休闲观光的样板区;以古黄河林下养殖园为依托,在发挥高效种植和休闲观光功能的同时融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成1个市内领先的农业低碳循环的示范区;抢抓“互联网+”重大战略机遇,以促进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培育壮大主体,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应用创新,特别重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苏宁易购村居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一村一品一店”全面建成,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机。 增量集聚,培育新兴产业 宏伟壮观的陶坛库、披着神秘面纱的百年地下酒窖、包装物流智能化的立体仓库……来自浙江的王欢走进洋河股份(苏酒集团)生产厂区时,忍不住发出啧啧赞叹:“这样深厚的底蕴,能让我把这个企业,特别是洋河酒品出更香醇的味道!” 事实上,自“洋河酒文化工业游”市场化运作后,和王欢一样到洋河股份旅游的消费者每天都有很多。他们通过实地参观生产基地,一饱酒都别样的风景、风情。 原来,在做优传统产业的同时,市洋河新区还将旅游业发展列入产业突破的重要内容,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厂城共建、区镇联动”,大力发展以酒文化为核心的观光游、生态游、体验游。目前,爱情主题公园、酒文化主题公园、洋河酒厂美人泉文化景观园等景点已建成并对外开放。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绵柔酒都·情义洋河’酒文化旅游启动仪式,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5万人。”刘金山表示,今年将围绕打造“白酒品鉴之都”、“生态休闲之都”两大名片,集中精力做好“酒都、寿谷、古镇、田园”四篇文章,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打造旅游品牌,努力变“盆景”为“风景”,变“园区”为“景区”。年内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5亿元以上。 此外,该区今后还将加大研发投入,注入更多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和创意表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转型发展中培育、做强包装创意产业,占领“微笑曲线”制高点;加快泰好生物科技、瑞年国际等项目建设,推出蚕蛹肽、氨基酸等拳头型保健产品,尽快形成市场效应,并建设生物科技产品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基地,实行“专家+项目+团队”的引进模式,下大力气引进更多生物科技项目,在内培外引中做大生物科技产业。 质量提高,优化发展环境 “我们积极改变传统思维定式,破除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观念性、体制性障碍,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刘金山告诉记者,近年来,市洋河新区深入开展“三服务三促进”活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全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该区先后制定出台了《洋河新区企业转型升级奖励办法》、《关于推动洋河新区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并编制完成“2+1”产业发展规划,设立500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建立健全“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的帮办服务机制,企业发展难题一一破解,从而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 此外,围绕解难题、破瓶颈、促发展,拓思路、想办法、善创新,采取“硬措施”破解资源要素“硬约束”。通过包装重大项目等办法,做好向上争取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拓展用地空间,汇聚了土地资源;整合国有公司,提升国有公司的资产、资质、资信、资金水平,汇聚了资金资源;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针对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现状,紧盯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及基础性人才,汇聚了人才资源。 “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持续凝聚干部正能量。”刘金山说,除与时俱进制定扶持政策,未来将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发展信心,锻炼优良作风,努力形成重实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引导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用心想事、激情干事、干成大事,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成“强富美高”全面小康社会。 |